非同凡想 与众不同!
风口上的奶茶店、咖啡馆、面馆,谁更赚钱?谁最内卷?
2022-03-08
时下,餐饮最热门的赛道莫过于咖啡、茶饮和面馆了。
星巴克一边深陷“驱赶民警”引发的舆论纠纷中,一边开启了涨价路线,并声称未来还将涨价;而瑞幸、Manner、Seasaw、Mstand等本土咖啡势力正在乘势崛起。
茶饮业也风波不断,新茶饮领域的头部企业喜茶被传“裁员30%”;网红奶茶品牌鹿角巷“花1个亿打假”上了热搜。
而去年资本盯上了面馆,和府捞面、马记永、遇见小面、陈香贵兰州牛肉面、五爷拌面、张拉拉等在内的多个品牌获得了高额融资。
经历了一波热潮,奶茶、咖啡、面馆这几种业态的热度虽然在2021年下半年有了不同程度的下滑,但仍有从业者在前赴后继地入局。
1.拼产品 哪个更有创新性?
从产品层面看看,奶茶、咖啡、面馆这三种业态有什么特点?
面食,如今大火的面食连锁品牌,和以往的面馆。最大的不同,在于产品完全实现了标准化,比如面条、汤料、浇头、小吃,味道逐渐偏向单一化。
咖啡在国内的流行逐渐精细化,然而优质的咖啡豆每年的产量有限。一些大品牌可能直接会去跟庄园签合约,有的品牌壁垒就是通过咖啡豆建立的。长期来看,品牌需要不断去巩固技术壁垒。
新茶饮则直接就是由传统奶茶,在产品上创新而来的。在原粉未冲泡型奶茶的基础上,推出了茶底+水果+奶盖的现制茶饮。但茶饮市场配方很容易被抄袭,行业内同质化问题严重,这也是茶饮行业
2.拼赚钱 谁的利润更高?
这三个赛道目前正处在不同的阶段,盈利能力不具有直接的可比性。不过可以对比这几个行业的财务模型。
面馆一般原材料成本在30%-40%之间,毛利率60%-70%,净利率在20%-30%。属于大众消费,比较高频,客单价也不算特别高。
但面食目前面临的挑战也是全方位的,比如各家做法差别不大,口味也难做出很大的差异化。而用户的口味忠诚度也很不稳定,一旦难以持续吸引用户产生复购,财务模型就会变差。
再看咖啡,开咖啡厅培养顾客需要时间,因为线下成本高,咖啡本身的毛利率在70%左右,平均回本周期在一年到一年半。纯粹的咖啡厅,除非有能够带来利润的渠道,否则只能作为一种媒介,嫁接一些线下活动。
总之,不是一个能挣快钱的经营种类。
至于茶饮行业,根据财报分析,茶饮原料成本在30%-40%之间波动,员工的成本在30%左右。一个店的装修、租金、原料等投入差不多在上百万左右,回本周期平均约10个月,而且因为竞争激烈、产品同质化。
加盟后基本上是“十店九亏”。
以上三个领域,都已经因为过度内卷、没有差异化优势而变得鸡肋。互联网发展的后半段,内卷严重,过度竞争,导致消费者的购买欲被过度透支。
这里面空间已经很小了。建议创业者打破当前的内卷,在新的行业里追求新的发展。而不要把固化的思路加在消费者和行业身上去思考。
3.那么谁更有机会?
面馆、咖啡、奶茶这三个赛道目前正处在不同的阶段,盈利能力不具有直接的可比性,不过我们可以对比这几个行业的财务模型。
和府捞面、马记永、陈香贵等品牌的门店配置比较高,多在商场里,面积一般在100-200平方米,根据面积大小,单店投入在70-130万元左右,客单价在50元以上,品牌定位高端一点,体验感也在提升,投入成本会更高。
像五爷拌面这种偏大众化的,在一线城市的单店投入基本在三四十万,往三四线城市20万就可以开了。因为它的装修各方面比较简单,突出连锁店的感觉就可以了,面积多在100平方米以内,回本周期在6-10个月。
面馆如果能做出特色,有点网红属性,就能更快回本,郑州有一个‘跷脚牛肉面’很火,天天排队,这种可能两个月就回本了。面馆属于大众消费,比较高频,客单价也不算特别高,把管理成本控制好的话,模型还是不错的。
既然是标准化开店,开面馆是不是很能赚钱?
总结
这其实是误区,它的原理和开奶茶店很像,看似“傻瓜式”开店,结果一开就亏了。面馆的本质还是餐饮,属于传统的实体生意,不是暴利行业,店面选址、经营者对餐饮的认知度都很重要。
确实,面馆赛道目前面临的挑战也是全方位的,比如各家做法差别不大,口味也难做出很大差异化,而用户的口味忠诚度也很不稳定,一旦难以持续吸引用户产生复购,财务模型就会变差。
叁拾伍品牌创意机构以“打造美好又赚钱的餐厅”为使命去用餐饮企业视角解决各种复杂的门店难题,更多相关内容欢迎进入叁拾伍品牌创意机构官网咨询。
Leave a message now